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LoRa应用学习站将收集和整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及应用,以供大家交流学习和参考运用。
基于Microchip PIC18F25K50 + RN2483 Lora智慧调光路灯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美国微芯科技公司)宣布推出采用LoRa™技术、符合低数据速率无线网络标准的全新系列模块中的首款产品,可实现的物联网(IoT)和机器对机器(M2M)无线通信距离超过10英里(郊区),电池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并且能够将数百万的无线传感器节点与LoRa技术网关连接起来。全新433/868 MHz RN2483器件是一款已通过欧洲R&TTE指令评估的射频模块,可显著加快开发速度并降低开发成本。此外,新模块体积小巧(尺寸仅为17.8×26.3×3 mm),并备有14个GPIO,以极小的占位空间即可灵活连接和控制大量的传感器与执行器。 据权威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可联网的物品将达到250亿件。目前IoT市场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开发人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建立简单、强大的基础设施。因此,他们希望有一款解决方案能满足整体拥有成本最低、易于设计、上市快、互操作性强且可在全国范围部署的要求。 RN2483具有可扩展性、可靠通信、移动性,并且能够在恶劣的室外环境中工作,非常适合用于范围广泛的低数据速率无线监测和控制设计。IoT和M2M应用实例包括:智能城市(路灯、停车和交通传感器)、能量计量(电/水/气智能仪表),以及工业/商业/家庭自动化(HVAC控制、智能家电、安防系统和照明设备)等。 【展示板照片】 【方案方块图】 【方案特性】 1) Long range: greater than 15 km 2) Low power consumption for 10+ year battery life 3) Operates in 433 MHz and 868 MHz bands 4) Embedded LoRaWAN Class A protocol 5) Easy to use ASCII command interface over UART 6) Supply voltage: 2.1–3.6V […] Read more.
基于Semtech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之物联网火灾监控方案
火开展了人类的历史,但是火也摧毁了许多文化和财产。在需求与毁灭的平衡中我们所需要的有效的防火系统,如前端的侦测和后续我们所需要的有效的防火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起火的第一时间就能感知到并能迅速的将讯息通知给相关人员或是警卫;如能在这黄金时期予以处理就可以最少的力量把损害控制住。 一般对于火焰感知大都以侦测光谱为方法,其中分为远红外线及紫外线。因为紫外线乃使用电子管所以必须使用高压所以本方案使用半导体来侦测 760nm – 1100 nm光谱来感知火焰的发生。然后再使用Semtech长距离的无线传输技术,其优点是在极低耗电下可以提供高达-148dB的灵敏度让应用可以使用在长距传输及高穿透性的传输。此点可以确保火灾讯息可以确实传输侦测器的数据到数据收集器再经网络上传至云端。 【展示板照片】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① 传感器端 : 以单芯片接收由YG1006送来的数据,并转换单位为可判读的数据后经UART送至LoRa模块发送至空中。 ② 数据接收端 : 由LoRa模块接收到数据后经UART让单芯片读到有效数值后以SPI接口经W5100送至Internet。 ③ 网络端 : 把由单芯片送来的API、Sensor ID、Device ID及sensor Data送至云端服务纪录数据。 ④ 客户端 : 用户以计算机或是手机随时可以上网检查数据。 【方案特性】 ① 超长距离,低成本 : 因其Sensitivity 可达-148dB,此点可以让传感器部件的范围大幅增加。此点可减少repeater 用量节省成本。 ② 延长使用时间 : 由于待机电流低至2.5uA, 此低耗电特性比起GPRS来可以大大的减少耗电。所以可减小电池体积而增加其传感器待机时间。 我要联络 技术文档 我要联络 台湾Semtech产品线人员: semtech.tw_iot@yosungroup.com Read more.
基于Semtech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之物联网一氧化碳警告方案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中毒症状不容易于初期被察觉,因而成为居家环境中的隐形杀手。 动物在吸入过多一氧化碳后大多只有疲倦、头昏眩等轻微症状,所以往往在没有警觉下昏睡中死亡。对于此类无法察觉的气体我们可以使用MQ-7气体传感器来感知,其所使用的气敏材料是在清洁空气中电导率较低的二氧化锡(SnO2) 利用高低温循环检测方式低温加热检测传感器的电导率因空气中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增加而增大,并于高温清洗低温时吸附的杂散气体。本方案就是以LoRa传输因气体浓度改变的电导变化信号至云端。 过去此类感知器大都以独立侦测或是以有线方式连结所有传感器,然后将收集到的把数据或是警告以PSTN或GSM传送出去。而现今物联网的应用可让我们可以把周遭的一些物品透过网络互相沟通,这样可让人们以更简单更可靠的方式来连接网络,但是对于如何延展搜集器到传感器的这一段路一直是困扰着IOT设计者。而Semtech LoRa长距离无线产品就是符合这一需求,Semtech长距离的无线传输技术的优点是在极低耗电下可以提供高达-148dB的灵敏度让应用可以使用在长距传输及高穿透性的传输。此点可以确保监测居家的一氧化碳浓度讯息可以确实传输到数据收集器再经网络上传至云端请求救援。而警卫室或是其他家人可以使用手机APP或是PC远程监控。 【展示板照片】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① 传感器端 : 以单芯片接收由MQ-7送来的数据,并转换单位为可判读的数据后经UART送至LoRa模块发送至空中。 ② 数据接收端 : 由LoRa模块接收到数据后经UART让单芯片读到有效数值后以SPI接口经W5100送至Internet。 ③ 网络端 : 把由单芯片送来的API、Sensor ID、Device ID及Co Data送至云端服务纪录数据。 ④ 客户端 : 用户以计算机或是手机随时可以上网检查数据。 【方案特性】 ① 超长距离,低成本 : 因其Sensitivity 可达-148dB,此点可以让传感器部件的范围大幅增加。此点可减少repeater 用量节省成本。 ② 延长使用时间 : 由于待机电流低至2.5uA, 此低耗电特性比起GPRS来可以大大的减少耗电。所以可减小电池体积而增加其传感器待机时间。 我要联络 技术文档 相关新闻 我要联络 台湾Semtech产品线人员: semtech.tw_iot@yosungroup.com Read more.
基于Semtech LoRa and GP2Y1010AU0F光学空气质量传感器方案
Semtech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连接GP2Y1010AU0F 光学空气质量传感器,设计用来感测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可将检测器放置远程透过LoRa长距离传输监控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即使非常细小的如烟草烟雾颗粒也能够被检测到,通常应用在空气净化系统中及监控系统中. 【展示板照片】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使用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可长距离监控危险场域的空气质量,也可监控学附近空气质量,以利安全及卫生监控. 【方案特性】 SX1276(Node)特点: A. LoRaTM Modem B. 168 dB maximum link budget C. +20 dBm – 100 mW constant RF output vs. V supply D. +14 dBm high efficiency PA E. Programmable bit rate up to 300 kbps F. High sensitivity: down to -148 dBm G. […] Read more.
基于Semtech LoRa and DHT 11长距离温度湿度监控方案
Semtech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连接HT 11 Humidity & Temperature Sensor温度湿度传感器,设计用来感测空气中或是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以便控制其他设备降温或是除湿.检测器放置远程透过LoRa长距离传输监控场域的状态. 【展示板照片】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使用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可长距离监控危险场域的温度湿度,可确保场域的安全. 【方案特性】 SX1276(Node)特点: A. LoRaTM Modem B. 168 dB maximum link budget C. +20 dBm – 100 mW constant RF output vs. V supply D. +14 dBm high efficiency PA E. Programmable bit rate up to 300 kbps F. High sensitivity: down […] Read more.
基于Semtech SX1276 LoRa and SEN0161 水质酸碱监测方案
Semtech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连接SEN0161 (pH meter)(水质酸碱监测),设计用来监测水的酸碱值进而可以去了解水质变化是否遭受污染加以监测. PH传感器的电及采用薄离电及和参比电及组合在胶壳内不可填充式覆何电极,是PH计测量员件,用来测量水溶液中氢离子活度,既PH值. 【展示板照片】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使用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可长距离监控水质酸碱值,可确保水质的安全. 【方案特性】 SX1276(Node)特点: LoRaTM Modem 168 dB maximum link budget +20 dBm – 100 mW constant RF output vs. V supply +14 dBm high efficiency PA Programmable bit rate up to 300 kbps High sensitivity: down to -148 dBm Bullet-proof front end: IIP3 = […] Read more.
基于Semtech SX1276 LoRa and GPS Ublox NEO-6m模块长距离GPS监控
Semtech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连接(Ublox NEO-6m )GPS module,设计用来追踪 物品运送,人员(老人,小孩),宠物. 可做为防失窃及走失的监测感知器.透过蓝芽传送至手机可在 GOOGLE MAP 显示出位置. 【展示板照片】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使用 LoRa 长距离无线技术可透GPS定位,可实时掌控物品或是人员未置可减少物品移失及人员走失的问题发生. 【方案特性】 SX1276(Node)特点: LoRaTM Modem 168 dB maximum link budget +20 dBm – 100 mW constant RF output vs. V supply +14 dBm high efficiency PA Programmable bit rate up to 300 kbps High sensitivity: down to -148 dBm […] Read more.
五常市构建“农业物联网”平台 推动标准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
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韩婷澎 摄 人民网哈尔滨7月12日电(韩婷澎)“互联网+农业”是农业经营理念的一大创新,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动力引擎。为更好地应用农业信息化手段,加快农业示范区建设,搭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推动标准农业向精准农业转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五常市投入4500万元,建成2400平方米的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农林水畜机大农业。根据五常农业实际需要,以大数据采集控制和专家云两大平台为支撑,开发建设了四大服务体系。 水稻溯源服务体系主要功能是服务水稻生产,通过确地块、确种子、确投入品、质量检测、发放防伪码,实现对五常大米的全程质量追溯。结合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成果,将五常210万亩水田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定位到农户、地块和边界,对全市种子繁育企业进行确品种、确地块、确农户、确产量,最终确定稻花香二号种子的总产量、种植面积和水稻总产。在生产销售环节,对种子、包装物和大米产品应用亿阳博码技术,一物一码,实行投入品上传,同时加大对大米产品的检测力度,实现稻花香二号从种子到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全程保质、保真、可追溯,提高五常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有八大服务功能:一是信息发布功能、二是农民生产自助功能、三是互动功能、四是农民视频培训功能、五是智能控制功能、六是农机服务功能、七是用工服务功能、八是自动化办公功能。同时,还能为林业、畜牧、水产等产业提供全程服务。 目前,五常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大米销售的电商有1000多户,年销售量达到7万吨左右,占五常大米总销量的10%。作为新兴模式,目前五常市电子商务存在经营业户良莠不齐、监管难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五常市以物联网水稻溯源服务体系为基础,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确定准入制度和门槛,只有进入水稻溯源服务体系的企业和产品才能进入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进行信息发布和销售。对进入系统的企业和经销商实施制假售假零容忍,保证该电子商务系统所销售的稻花香二号全部为保真的优质产品。通过政府搭建诚信平台,将所有销售真正五常大米的电商全部吸纳到电子商务体系中,政府负责提供信息和监管,不干涉产品交易,同时积极引入保险机制,保障消费者利益,以此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 Read more.
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推进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推进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第四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物联网发展大势、发挥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委带头作用的关键之举。 《指导意见》阐释了林业物联网建设的总体要求,即要以促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宗旨,以林业核心业务物联网应用为重点,以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林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提出了要推进物联网技术与林业核心业务高度融合,实现林业资源监管、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测、林业生态监测、林业产业、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等6大主要任务,明确了林业物联网发展的保障措施。 《指导意见》提出了林业物联网建设的应用模式,着力打造跨区域、集成化、规模化的物联网应用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和传输能力,推动林业智能化持续快速发展。构建较为完善的林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安全管理体系,增强林业建设的实时性、高效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 《指导意见》的发布为中国林业物联网建设勾划了发展蓝图,相信,林业物联网建设的大力推进必将带来林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并做出了明确部署。2011年,国家林业局被列为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委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 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长白山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各计划单列市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对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并做出了明确部署。2011年,国家林业局被列为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委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为推动林业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的系列决策部署,围绕林业改革发展主要任务,以促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升林业质量效益为宗旨,以林业核心业务物联网应用为重点,以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协同共享、政府主导、保障安全,加快推进林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为实现林业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需求驱动。紧密结合林业核心业务,以需求为导向,加强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林业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建设的协调发展。面向服务对象,以用户和受益人为中心,加强林业物联网顶层设计,注重建设和应用实效,力避相互攀比、贪大求新、盲目跟进。坚持示范先行,不断积累成功经验,总结成熟模式,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林业物联网的多领域、跨层级、规模化应用。 融合创新,协同共享。根据林业、林区、林农发展实际,加快提升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设备研发及集成应用,逐步突破林业物联网发展技术瓶颈。深化林业物联网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支持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力避自成体系、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政府主导,群策群力。坚持林业主管部门在林业物联网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工作协调、项目监督、成果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生态公益型建设项目,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对产业发展型建设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商业运营模式和服务驱动模式,群策群力推动林业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提高效益,确保安全。以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林业物联网建设任务,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物联网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数据保护,注重开展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林业物联网基础设施、重要业务系统和重点领域应用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实现物联网技术与林业业务高度融合,有力支撑林业资源监管、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测、林业生态监测、林业产业、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各类业务。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信息采集和传输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跨区域、集成化、规模化的物联网应用,推动林业智能化持续快速发展。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林业物联网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安全管理体系,林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林业建设的实时性、高效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增强,林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林业资源监管物联网应用。林业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林业资源监管中引入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改进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提升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林业资源调查与监测。充分应用3S、红外感应、无人机、卫星通信、激光雷达、RFID、条码、多功能智能终端等技术,结合地面抽样调查,建立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林业资源数据仓库,提高地面监测样地、样线、样木等的复位率,增进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快速更新能力,弥补传统地面监测手段的不足。 林业资源管理。应用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等技术,提高林权证、采伐证、运输证等林业资源相关权证的防伪性和快速识别能力,建设全国统一的权证信息管理及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对各类权证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建立人机交互的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珍贵树种、古树名木、珍稀花卉等的个体识别、谱系管理及安全监控;对接云计算平台,加强林木采伐、贮存、检疫、运输、销售的全流程管理,加强执法监管、依法保护林业资源。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管理。应用卫星通信、3S、电子围栏、视频监控、移动互联等技术,根据动物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结构,研制具有身份识别、卫星定位、体征传感、信息传输等功能的专用设备,对接智能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全天候立体化传感监控网络,加强动物行为及体征分析,提高实时监控与应急响应能力,促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管理和种群复壮。 (二)营造林管理物联网应用。营造林管理主要涉及种质、种苗资源的保护、保存、培育以及造林、森林抚育等的管理。在营造林管理业务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加强营造林管理,提高营造林质量。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应用RFID、红外感应、传感器、视频监控、无线通信、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原地和异地保护母树林传感网,加强对林木采种基地种质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濒危母树的保护。构建林木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立体传感监控网络,加强设施保存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控,有效保存林木种质资源。 林木种苗培育及调配。应用传感器、视频监控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加强对规模化林木种苗培育基地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肥力等的实施监测,结合自动喷灌、自动卷帘等操作,提高种苗培育的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实现智能化管理。结合各类电子票据,加强林木种苗特别是珍贵苗木的调配管理。 营造林管理与服务。通过应用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等相关传感器,强化对造林地环境与林分生长状态的智能监测与分析,结合GIS系统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对适地适树、测土配方、抚育管理等的决策支持,以及对林场、林农、林企等提供相关服务。应用3S技术、航空摄影、多功能智能终端等技术,加强对营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项目的核查和绩效评估,提高核查与评估的效率和质量。 (三)林业灾害监测物联网应用。林业灾害主要包括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沙尘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四大类,其他的还有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灾、雹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加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林业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防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灾害损失。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应用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系统和地面系统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航空护林飞机、无人机、飞艇等航空设备,构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的天网系统;应用地面林火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电子围栏、气象监测、地表可燃物温湿度监测等感知设施以及各种有线、无线通信设施,构建地网系统;应用车载智能终端、手持智能终端以及多功能野外单兵装备等,构建人网系统;应用条码、RFID等技术,构建林网系统;对接基于3S、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应用的智能信息平台,提高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预报以及指挥调度、灾后评估等应急响应能力。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综合应用3S、视频监控、传感器等技术,加强森林和大气环境监测,结合地面巡查数据,对接专家远程诊断系统、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外来物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数据挖掘、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森林病虫害及外来物种危害的监测、预警预报与综合防控能力。对通过检疫的物品进行标识,建立林业有害生物检疫责任追溯制度。 沙尘暴监测和预报预警。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重点风沙源区和固沙治沙地区部署地面气象传感和土壤温湿度传感监测网络,结合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监测,加强沙尘暴灾情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有效降低灾情损失。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运用集卫星定位、信息发送、生命体征传感等功能于一体的动物专用设备,建立基于卫星追踪、传感器感知、GIS应用和地面巡查相结合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加强对迁徙候鸟兽活动路线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分析,有效提高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 (四)林业生态监测物联网应用。林业生态监测主要对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有关指标进行连续观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通过引入物联网相关技术,将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多样性和可靠性,为智慧决策提供依据。 陆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综合应用各种数字化智能传感及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建设或改造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构建完备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重大生态工程和生态系统管理成效等进行科学评估,对区域生态安全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为我国生态建设决策提供支撑。 森林碳汇监测与评估。利用各种智能传感终端和通信手段,构建多维碳排放与碳汇监测传感网络,在水平和垂直空间对温湿度、风向风速、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子进行实时监测。结合林木蓄积量、生长量等碳储量监测数据,建立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的碳汇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为碳交易、检验节能减排效果、评估碳汇能力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五)林业产业物联网应用。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物联网技术在森林旅游、林下经济、花木培育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用途。 森林旅游安全监管与服务。应用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系统和地面系统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以及航空护林飞机、无人机、飞艇等航空设备,构建森林旅游安全监管与服务的天网系统;应用地面旅游视频监控、旅游视频观景、林火视频监控、气象监测、红外感应、电子围栏、地表可燃物温湿度监测等感知设施,以及各种有线、无线通信设施,构建地网系统;发挥移动互联技术的巨大优势,应用车载智能终端、手持智能终端、游客便携式智能终端等,构建人网系统;应用条码、RFID、地面无线定位等技术,构建林网系统;基于三维仿真、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大力发展人与物随时、随地、随需的交互型业务,提高旅游综合服务、旅游资源监管、旅游综合执法以及旅游应急响应能力。 林下经济和花木培育。应用传感器、视频监控、移动互联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对接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规模化花木培育基地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肥力等的实施监测,结合自动喷灌、自动卷帘等操作,提高花木培育的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温度、湿度、光照、土壤肥力等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电子围栏等设施,搭建林下传感网络,为发展林下特色种(养)殖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并提高防火、防盗等安全监管能力。 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相关权证的管理。应用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及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等林业资源经营开发利用环节相关权证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权证的防伪性和快速识别能力,方便政府部门和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查询、共享各类信息,依法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林产品信息集中发布平台和预测预警系统,加强林产品质量检测、监测和监督管理。 林产品认证和溯源。采用激光扫描、定位跟踪、移动互联等技术,对经过绿色无公害认证、原产地认证、来源合法认证等的林产品进行标识,实现林产品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统一。完善林产品认证、森林认证和林产品溯源体系,建立健全责任追溯制度,为发展林业电子商务、提高林业监管与服务效能、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等提供有力支撑。 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认证。采用条码、RFID、定位跟踪等技术,给质量检测合格的林产品赋予专用标识,建立专用标识认证制度。结合信息管理和查询平台,加强流通和销售环节管理以及消费指导,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依法保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引导。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强对本地区林业物联网应用的引导和指导。明确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加强对国内外物联网发展形势研究,结合林业实际,做好政策预研工作,针对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在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引导林业物联网科学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产业化专项资金等的支持,努力做好行业资金配套工作。创新投融资机制和项目运营模式,鼓励企业等参与林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和商业运营。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激发和调动各类市场主体支持林业物联网发展。 (三)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引导国内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围绕林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链,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开展林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林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有效促进林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 (四)建立标准体系。结合林业物联网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和工程建设,按照急用先立、共性先立的原则,制定一批林业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林业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满足林业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 (五)强化信息安全。根据林业物联网工程建设和应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林业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工作,使信息安全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强化工程建设与安全保密措施的有机结合,做到安全保密措施先行。严格依据国家关于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非涉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规定,制定实施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促进林业物联网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六)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先进物联网技术和理念。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合作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地推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加强林业物联网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林业物联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Read more.
智慧农业: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智慧农业通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经营领域的差异性以及服务领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从培育社会共识、突破关键技术和做好规划引领等方面入手,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排在世界前列,但代价不菲。一是化肥农药滥用、地下水资源超采以及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二是粗放经营,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农业增产、进口增加与库存增量的“三量齐增”现象,越来越多低端农产品滞销。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发展以运用智能设备、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 升级生产领域,由人工走向智能。在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摆脱人力依赖,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和平台,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改进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农产品差异化生产;在食品安全环节,构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追溯全程信息;在生产管理环节,特别是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智能设施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计划系统,提高效能。 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性营销方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破农业市场的时空地理限制,农资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等数据将会得到实时监测和传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预示农业经营将向订单化、流程化、网络化转变,个性化与差异性的定制农业营销方式将广泛兴起。所谓定制农业,就是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特定需求而专门生产农产品,满足有特别偏好的消费者需求。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上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和农村经济新业态。 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在黑龙江等地区,已经试点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这些灵活便捷的信息传播形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有效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信息以及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水平,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做好节本增效、提高收益。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管理高效和透明,提高农业部门的行政效能。 智慧农业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实现精细化,保障资源节约、产品安全。一方面,借助科技手段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实施精确化操作,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保障资源节约又避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实施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生产产品的标准化,保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对土壤、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实时动态监控,使之符合农业生产环境标准;生产过程标准化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定技术经济标准和规范要求通过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保障农产品品质统一;生产产品标准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精准地检测农产品品质,保障最终农产品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实现高效化,提高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通过智能设施合理安排用工用时用地,减少劳动和土地使用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诸如农产品电商、土地流转平台、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农业市场创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大大降低信息搜索、经营管理的成本。引导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和联合,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农业相关产业紧密链接,农业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得到有效组织和配置,使产业、要素集聚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从而再造整个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 实现绿色化,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智慧农业作为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农业精细化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即保护好青山绿水,又实现产品绿色安全优质。借助互联网及二维码等技术,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精细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农业资源信息,匹配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科学决策,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的思路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2年已有69.6%的美国农场使用互联网进行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有38.5%、23.7%农场分别使用DSL(数字用户线路)服务和卫星遥感服务。日本人均耕地仅有0.7亩,但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精准农业、生物信息、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播种、控制与质量安全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的智慧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智慧农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整体上还属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业态,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在关键技术环节方面和制度机制建设层面面临支撑不足问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顶层规划,资源共享困难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促进智慧农业大发展,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作为新理念,需要培育共识,抢抓机遇。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农业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近年来党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讲话精神,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拐点上,智慧农业将改变数千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因此,社会各界一定要达成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共识,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强劲驱动力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融合。 作为新模式,需要政府支持,重点突破。智慧农业具有一次性投人大、受益面广和公益性强等特点,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和建设一批国家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农业发展需要依托的关键技术(如智能传感、作物生长模型、溯源标准体、云计算大数据等)还存在可靠性差、成本居高不下、适应性不强等难题,需要加强研发,攻关克难。同时,智慧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与传统农业相比,智慧农业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另外,要重视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农业资金投入和技术知识产权保驾护航,维护智慧农业参与主体的权益。 作为新业态,需要规划引领,资源聚合。智慧农业发展必然经过一个培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当前要科学谋划,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及地方配套推进办法,为智慧农业发展描绘总体发展框架,制定目标和路线图,从而打破我国智慧农业虽然发展多年但却各自为政所形成的资源、信息孤岛局面,将农业生产单位、物联网和系统集成企业、运营商和科研院所相关人才、知识科技等优势资源互通,形成高流动性的资源池,形成区域智慧农业乃至全国智慧农业发展一盘棋局面。 Read more.
谁说种田一定要下地? 物联网让农业有新玩法
农业物联网是近两年来被提及很多次的词语,但是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农业物联网并不是特别高大上的东西,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的,让农田里的灌溉系统自动灌溉,这里面用的就是物联网技术。这下是不是对农业物联网熟悉了一点呢? 农业物联网将改变农业生产 很多人都说,农业+物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要加快智慧农业的应用,先要普及农业物联网。那么农业物联网对农业到底有什么影响? 我们都知道,农业生产存在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传统农业生产者较为分散且种植规模不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一、标准化程度低等,这些都是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且传统农业的种植管理模式是以经验管理为主,这就使得对农田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都因人而异,不同的农户会出现不同的种植结果,不但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会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一,数量也无法保障。农业要走出困境,迎来更大的发展,就要借助物联网的力量,建立强有力的信息服务、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物联网可以让传统农业变成这样: 一、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获取动植物信息。通过在农田、养殖场等安装传感器等设备,可以更准确及时地收集农作物、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各种信息,并通过智能平台将信息及时告知农户,这样农户就可以根据提醒及时采取相应行动。 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场中的电动卷帘、排风机、电动灌溉系统等机电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如自动开关机、自动调节灌溉等,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三、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支持。农户可以在物联网平台上查询当地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等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农户还能通过平台上的专家系统对作物的病虫害、长势等进行科学诊断与决策,从而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农业物联网不但可以改变农业和农户,还会给农产品经销商甚至是年轻的生鲜电商带来发展机遇。 生鲜电商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生鲜农产品有数量大、容易腐烂、种植区域性等特点,因此对物流的要求很严苛。而传统的物流方式因为信息不对称、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问题,难以真正打通农产品经销商到农户、农产品经销商到个体买家的“最后一公里”。但是现在,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来解决了。 首先,物联网可以让农产品“卖得出去”。物联网可以连接农户和农产品经销商,让农产品经销商知道哪里的农作物成熟了、哪里的农作物品质好数量大,尽快制定收购计划。同样的,农户也可以通过物联网了解农产品的销路,选择农产品经销商,确定下一季度的种植计划,避免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的状况发生。 其次,物联网可以让农产品有身份证。在农产品配送过程中,通过在农产品的包装上加上条码、二维码或射频识别标签,用读取设备扫描的方法,能够迅速方便地读取农产品所有的信息,如产地、质量、配送过程、配送人员等。这能大大提高生鲜农产品的配送管理水平,方便实施退换货等售后服务,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最后,物联网可以加强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物联网技术可以系统地收集农产品初加工、仓储、库存以及供应商、客户的数据,方便农产品经销商用标准化的方法存储、运输农产品,对农产品的供需和分销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物联网给了农业发展一个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它要求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积极加入现代农业的变革。同时,物联网也给农产品经销商甚至生鲜电商带来更大的任务,要求他们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发展时,能帮助农业实现蜕变。农业物联网是个大风口,但是否能在风口下飞起来,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来源:欧界传媒 Read more.
农业部等八部门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附全文)
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的部署要求,切实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林业局共同研究制定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6年4月22日 “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有关发展信息化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强化应用、引领发展的推进策略,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为工作主线,以推进农业在线化和数据化为根本任务,切实抓好《指导意见》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培育发展农业信息经济,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提供强大创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形成市场主导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同时发挥政府在战略引领、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标准规范制订、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需求导向、融合创新。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城乡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把握农业农村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和趋势,运用跨界、融合、创新、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有效对接生产和流通,创新“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拓展“三农”发展新空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基础,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明确本区域“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思路、目标和任务。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先易后难,重点突破,避免脱离实际、盲目跟风,切实保障“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统筹规划、示范带动。做好前期谋划和顶层设计,在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政务、信息进村入户、农业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成功经验,优化配套政策,强化推广应用,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典型模式推广为普遍实践。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园两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及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率先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大幅提升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电子商务水平。 ——农业管理进一步高效透明。农业资源管理、应急指挥、行政审批和综合执法等基本实现在线化和数据化;建成国家和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基本实现农业行业管理决策精细化、科学化;初步建成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农副产品和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农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信息进村入户村级服务站建设覆盖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一半以上,并同步接入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总平台;12316服务范围和人群显著增加,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技术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服务、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二、主要任务 (一)“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积极应用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探索农户创业创新新模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管理考核和政策配套等服务。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企业提供发展便利条件,通过创业大赛、创客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交流平台,引导投资机构、中介组织、专家学者等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组织开展农民手机等移动终端应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部门现有培训项目、资源和体系,动员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提高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星创天地”,壮大农村科技创新创业队伍。(农业部、科技部) (二)“互联网+”现代种植业 引导各地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等大宗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生产区域,以及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等主体,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实施农情信息监测预警、农作物种植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测、水肥一体化和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以农技服务、农资服务、农机服务、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搭建线上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供现代农业“一站式”服务。加强农作物种子物联网推广应用,形成以品种“身份证”数据为核心的种子市场监管体系。结合农田深松作业、农机跨区作业需求,加大国产导航技术和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提高种、肥、药精准使用及一体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与农业物联网结合,开展自然灾害分析预警与农作物产量预测,着力提升种植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农业部) (三)“互联网+”现代林业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林业治理理念,提高林业治理效率。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林权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加快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实现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帮助林农脱贫致富。建设林权流转、林产品流通、碳汇交易的全周期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应用林权一卡通系统、林产品交易平台、林地测土配方系统等成果,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生态补偿、林权流转交易、林业产业培育、生产加工过程、流通销售环节的融合力度,建设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新模式。(国家林业局) (四)“互联网+”现代畜牧业 构建生产、加工、经营、监管的综合信息数据平台,面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等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殖场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和养殖个体体征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对养殖环境因子和畜禽个体生长状况的监测,实现精细饲喂、疫病预警和科学繁育,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加强挤奶、饲喂、清理等养殖作业机器人示范应用,推进奶牛养殖现代化。采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构建畜禽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监测系统,全程记录养殖、屠宰、流通等环节信息,实现从养殖源头到零售终端的双向追踪,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疫病。利用电子追溯码标识和应用程序(APP)应用等技术手段,建立兽药产品查询和追溯管理系统,全面加强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管,实现全程追溯管理。(农业部) (五)“互联网+”现代渔业 构建集渔业生产情况、市场价格、生态环境和渔船、渔港、船员为一体的渔业渔政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卫星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在渔业行业的应用,提高渔业信息化水平。整合构建渔业产业数据中心,推进渔业渔政管理数据资源共享开放。面向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场),大力推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精准投喂、鱼类病害监测预警、专家远程咨询诊断等系统,实现水产养殖集约化、装备工程化、测控精准化和管理智能化。推动电信运营商在沿海渔村、近海渔区的网络覆盖,实现移动终端在渔村的广泛应用。(农业部) (六)“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推广应用,提升信息采集的自动化水平,建设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业务协作协同和信息共建共享,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产地安全保障与风险预警的网络化监控与诊断。加强种子、肥料、农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对主要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全程追溯管理。加强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动物疫病与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构建从养殖到屠宰的全链条追溯监管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追溯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网络监管,规范追溯信息采集、发布行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农业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七)“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 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规模化,提升农业品牌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创业增收。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推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相关优质产品和服务上网销售,大力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品牌。加强网络、加工、包装、物流、冷链、仓储、支付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物流配送、业务规范等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础环境。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鼓励相关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机制、模式创新,探索农产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动生鲜农产品直配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率先取得突破。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技术应用,加强批发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批发市场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数据信息共享开放,加强信息监测统计、发布服务工作。(农业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商务部、质检总局) (八)“互联网+”美丽乡村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促进农村绿色生态发展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升级。加强农村资源、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开放,加快实现网络监督,维护农村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信息网络平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性资产开发等集体决策公开透明规范。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云平台,面向基层农民开展科技和文化知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咨询、转移就业、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推介、文化遗产展示、食宿预定、土特产网购、地理定位、移动支付等资源和服务在线化。鼓励构建面向“三农”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信用评估方式,降低服务门槛和风险,突破物理网点限制,通过POS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网络借贷平台等方式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电子化金融服务。(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 (九)“互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切实推进数据共享开放、开发利用,强化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大数据管理机制体制,推动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贯通、众筹共享的发展格局。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应用、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数据汇集与挖掘。加快建设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推进国家农业数据中心云化升级,整合构建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立省级分中心,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重点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现代农作物种业、农机应用管理、渔业渔政管理、农垦经济社会及农业标准的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应用,全面提升农业政务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各国农业资源禀赋、科技创新、投资贸易、政策环境等基础信息收集、挖掘和应用,建立农业走出去政策信息库、重点项目库及高端人才数据库,构建农业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中央网信办) (十)“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 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成果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广泛依托现有各类“三农”服务网络体系,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进度,加强进村入户基础资源信息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促进全国农业公益性服务提档升级,健全完善全国统一的12316工作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的12316中央平台,全面对接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和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行业信息平台,集聚服务资源,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整合农业部门信息资源,实现政策法规、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资源率先在平台上线,加快推进相关部门涉农信息服务在平台共享。推进电信、银行、保险、供销、交通、邮政、医院、水电气等便民服务上线,实现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在线销售,切实做好网络课堂、免费WIFI、免费视频通话等培训体验,为农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服务。(农业部) (十一)“互联网+”基础设施 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实施,落实以宽带为重点内容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提速降费,实现农村家庭宽带升级,加快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以应用为导向,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由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向装备的智能化倾斜,加快实现农田基本建设、现代种业工程、畜禽水产工厂化养殖、农产品贮藏加工等设施的信息化。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星创空间、社会实验室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建立网络协同、云设计、众创众设等合作交流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实现跨区域、跨领域的农业技术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支撑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农业部) 三、重大工程 (一)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 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研发一批农业物联网产品和技术,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加强推广应用。重点加强成熟度、营养组分、形态、有害物残留、产品包装标识等传感器研发,推进动植物坏境(土壤、水、大气)、生命信息(生长、发育、营养、病变、胁迫等)传感器熟化,促进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智能控制、信息服务的设备和软件开发。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不同产品、不同领域的集成、组装模式和技术实现路径,促进农业物联网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构建国家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工程装备化、作业精准化和管理信息化,为农业物联网广泛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质检总局) (二)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探索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不同类别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融合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开展鲜活农产品网上销售应用示范。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开展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子商务试点。构建农业电子商务标准体系、进出境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全程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农业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质检总局) (三)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2016年覆盖所有省份,并在试点县中认定一批示范县;2017年试点范围扩大到1/10以上的县;2018年覆盖10万个以上行政村,并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选择信息进村入户基础较好县(市),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县级服务站点100个,辐射带动建设村级信息综合服务站20000个。建设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完善农产品生产信息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产品消费信息服务、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类通用服务系统和APP。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培育一批信息综合服务的运营企业、服务企业,培育一批能服务、会经营的信息应用主体,助力精准扶贫。(农业部、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 (四)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 开展农机智能监测终端和智能化农机作业装备的产业化应用,构建区域性农机全程精准作业运维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创新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农机作业融合,研制定型产品15个以上,在全国推广应用20000套以上,探索公益性和商业化应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应用模式,平台服务农机30000台以上,推广应用面积7000万亩,推进“互联网+农机精准作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促进我国农机装备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农业部) (五)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结合“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县,以玉米、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为主,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试点示范。以县为单位,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属性和空间数据库,开发应用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建设基层智能化配肥服务网点。开展相关系统优化升级、互动式语音应答(IVR)平台能力升级、“两微一端”多渠道综合接入等工作。深入推进农企合作,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试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农业部) (六)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采用政府统筹、市场主体的方式,建立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政务信息化、信息进村入户和12316公益服务等建设,推进资源配置优化、服务供给高效、运营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拓展、智能装备推广等,深入探索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在农业信息经济示范区率先实现传统农业在线化数据化改造,基本实现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农业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超过60%。(农业部、中央网信办)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 […] Read more.
基于STM32之物联网节点与Semtech的长距离农业管理系统
农业在人类的历史上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许多的社会动荡或是朝代的交替都是因为农业的欠收造成不足以供应人口的需求而起。而现今世界上的人口以倍数的增,如果农业的产能或是效率不能跟随着提升。那将在不久的未来造成所有人类的大题。在此需求下传统的小农耕作已经不足以提供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如工业一般的有计划、系统化地种植大米、小麦等农作物或是养殖牛羊鸡猪等肉类供应来源。在此需求下我们必须有几种需求如收集气温,气压的变化来预估气候的变化供做应变;并可以把想做的应变以无线信号来传输指令控制环境如洒水来防霜害,控制湿度等。对于畜牧部分可以追踪放养的牛羊,并监控其生理状态以控制疫情等情事来避免大规模的损失。对此一趋势我们提供以ST 32位处理器为主再加上ST温、湿度及动作等传感器为辅及GPS位置传输的终端节点收集器。再加上Semtech长距离的LoRa无线传输技术下使用一个多任务容量的网关机来收取距离可达10公里及5000组数据节点,让客户可以再宽阔的环境下长时间并实时的了解环境变化并反映。如此便可提升生产效率并避免意外的损失。 GPS Module HTS221_Board SX1301 Gateway 【展示板照片】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① 传感器端 : 以STM32F103 32位处理器接收由HTS221温湿度Sensor及GPS接收器收到的卫星数据后经UART送至LoRa模块发送至空中。 ② 数据接收端 : 由SX1301 LoRa网关机处理从节点送来的数据整理为Load Data后经USB 送至PC端后显示农场及家畜等数据于UI。 ③ 网络端 : SX1301 LoRa网关机并把整理后的Load Data经RJ45上传至云端供可链接上网络的设备如手机或平板等远程监控。 ④ 客户端 : 管理者可以于计算机上监控农场状态,或是另外把农场生产过程公布于网络让客户可以知道生产履历而安心购买。 【方案特性】 ① STM32L 系列为在Cortex-M3的低功耗条件下,STM32L还引进了独特的节能技术,即以意法半导体130nm制程的EnergyLite超低功耗产品平台为基础,可实现超低漏电流特性。此外该平台整合了意法低功耗闪存,并支持直接内存(DMA),由于采用优化的节能架构,能在应用系统作业过程中关闭闪存和CPU,外围设备仍可保持作业状态,让产品的性能、功能及电池寿命达到优化的状态。 ② LoRa技术具超长距离,低成本 : 因其Sensitivity 可达-148dB,此点可以让传感器部件的范围大幅增加。此点可减少repeater 用量节省成本。另可延长使用时间 : 由于待机电流低至2.5uA, 此低耗电特性比起GPRS来可以大大的减少耗电。所以可减小电池体积而增加其传感器待机时间。 我要联络 技术文档 相关新闻 我要联络 台湾ST产品线人员: st.tw_iot@yosungroup.com 我要联络 台湾Semtech产品线人员: semtech.tw_iot@yosungroup.com Read more.
基于Semtech SX1276 LoRa的调变技术的穿戴式GPS定位方案
LoRa™扩频技术是指由Semtech开发专给长距离物联网使用的直接序列展频技术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其特点是: 1. 长距离 ~ -148dB的灵敏度提供长距离高穿透性的传输。 2. 抗干扰 ~ -20dB 的SNR提供噪声免疫能力。 3. 高容量 ~ 不同的扩频因子可以提供高频道重复使用率,容纳更多节点。 4. 低耗电 ~ 优化的省电模式可使产品使用长时间不需更换。 综合上述各点,我们便可以使用其特点来取代WiFi或是GPRS等高耗电及距离短的应用。此处介绍一使用Semtech SX1276 所开发的追踪系统,其工艺为使用LoRa传输GPS信号至网关机。在由网关机将数据传送至云端后让用户可以使用计算机或是智能手机浏览器查看信息。 应用情境:位置数据追踪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Gateway 1).Transceiver SEMTECH SX1276 2).MCU TI AM3352 3).Voltage DC 9V~48V 4).Power Consumption Max. 7.2W 5).Frequency Range 902~928MHz 6).Frequency Accuracy ±1KHz 7).Modulation LoRa (Spreading spectrum) 8).Transmission […] Read more.
基于Semtech SX1276 LoRa的调变技术USB GPS 定位方案
LoRa™扩频技术是指由Semtech开发专给长距离物联网使用的直接序列展频技术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其特点是: 1. 长距离 ~ -148dB的灵敏度提供长距离高穿透性的传输。 2. 抗干扰 ~ -20dB 的SNR提供噪声免疫能力。 3. 高容量 ~ 不同的扩频因子可以提供高频道重复使用率,容纳更多节点。 4. 低耗电 ~ 优化的省电模式可使产品使用长时间不需更换。 综合上述各点,我们便可以使用其特点来取代WiFi或是GPRS等高耗电及距离短的应用。此处介绍一使用Semtech SX1276 所开发的追踪系统,其工艺为使用LoRa传输GPS信号至网关机。在由网关机将数据传送至云端后让用户可以使用计算机或是智能手机浏览器查看信息。 应用情境:位置数据追踪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1).Chipset SEMTECH LoRa SX1276 2).Antenna SMA/50Ω 3).Frequency 410-525MHz (Model: NL-T100L) 862-1020MHz (Model: NL-T100H) 4).Connection type USB A type 5).Transmission media UART 6).UART Baud rate:1200/2400/4800/9600/19200/38400/57600bps Parity: 8N1/8E1/8O1 7).OperationVoltage […] Read more.
“互联网+林业”:传统林业进入“智能时代”
“智能时代”,一个曾让人充满梦想的词汇,如今已经逐步变成了现实。 5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成为一个集中展示智能化成果的盛会。 生态领域智能化会是什么样子?在科博会智慧环境展区,记者看到一个又一个生态修复、污染源监测、大气治理、垃圾资源化处理、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等领域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激发人们对绿色城市、生态家园未来前景的向往和自信。 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改变中,我国的传统林业开始向“智慧林业”迈进。 国家林业局制定的《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信息化在林业中的应用已经从零散的点的应用发展到融合的全面的创新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更透彻地感知摸清生态环境状况、遏制生态危机,更深入地监测预警事件、支撑生态行动、预防生态灾害。 万物互联,人与自然走向和谐 智能时代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智能时代的“智慧林业”? “在未来,智能不仅是单一的智能服务,还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系统,比如智能家居、智能建筑以及智能城市等。”趋势预测专家萨旺特•辛格在他的新书《大未来:移动互联时代的十大趋势》中这样写道。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智慧生活”,也被称之为“互联网物理化”:其第一个层面即万物互联,人和人相连,人和机器相连,有电的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都可以相连;第二个层面是用互联网拥抱传统产业,出现产业互联网或者行业互联网,商业模式、产品开发、营销与推广都将改变;第三个层面为智能的工作和生活。 智慧林业是指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应用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林业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林业信息实时采集、快速传输、海量存储、智能分析、共建共享。 ——林业资源相互感知化。利用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使林业系统中的森林、湿地、沙地、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可以相互感知,能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改变以往“人为主体、林业资源为客体”的局面,实现林业客体主体化。 ——林业信息传输互联化。互联互通是智慧林业的基本要求,建立横向贯通、纵向顺畅,遍布各个末梢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传输快捷,交互共享便捷安全,为发挥智慧林业的功能提供高效网络通道。 ——林业系统管控智能化。智能化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智慧林业运营基本要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快捷、精准的信息采集、计算、处理等;应用系统管控方面,利用各种传感设备、智能终端、自动化装备等实现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林业体系运转一体化。一体化是智慧林业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体现,要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将林业信息化与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融为一体,使智慧林业成为一个更多的功能性生态圈。 ——林业管理服务协同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是林业智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要使林业规划、管理、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在林权管理、林业灾害监管、林业产业振兴、移动办公和林业工程监督等林业政务工作的各环节实现业务协同,以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各主体之间更加协同,在协同中实现现代林业的和谐发展。 ——林业创新发展生态化。生态化是智慧林业的本质性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林业自然资源、开发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科学构建林业生态文明,并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中,保持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强大。 ——林业综合效益最优化。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就是形成生态优先、产业绿色、文明显著的智慧林业体系,进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综合效益最优化的特征。 物联网、云时代的到来,不断刷新人脑对新兴科技发展的定义。在这个“智慧的时代”里,人与花草树木不再是简单的“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协商”,人与林业的关系,也因为物联网的应用而变得和谐。 “互联网+林业”,传统产业充满智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进入林业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开启了“智慧林业”大门,我国林业物联网建设逐步走上了有序、快步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重要进展。 完善了顶层设计。2011年~2013年,国家林业局先后开展了“中国林业信息化体制机制研究”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2012年~2013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框架设计》,这在国家部委中是第一份,国家层面的林业物联网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开展了示范工程建设。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下,国家林业局成为首批六个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部委之一,吉林长白山和江西井冈山成为国家智能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地点。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长白山示范工程的野外设备安装调试、应用系统开发部署、指挥中心技术改造及井冈山示范工程的新机房大楼建设、组网设备野外综合测试和部分应用系统开发,并以示范工程为纽带,形成了集清华大学、中国电信、吉林森工、井冈山保护区等在内的政产学研用紧密协作的工作团队。 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结合国家智能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吉林森工研发出了“森林眼”林火监测预警系统、木材专用电子标签和读写设备,神州数码研发出了野外无线组网设备、游客智能定位胸卡、地面坐标设备、温湿度传感器及相应的管理软件,苍穹数码等单位研发出了基于GPS/北斗双模定位的移动智能终端,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研发出了IPv6无线传感网网络协议一致性测试智能仪表,中国电信集团研发出了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旅游移动客户端和基于5G技术的林区无线覆盖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本次示范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而且在未来的林业物联网和智慧林业建设中必将大显身手。 推动了各地实践探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集成二维码、传感器、无线自组织网络等技术,在园博园开展了“中国信息林”建设,此后又将二维码标签应用到公园及苗圃的树木管理工作中。河南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打造了现代化的智慧果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川温江通过“一个平台、四大应用系统、一个信息中心”建设,打造了“智慧花木”信息化品牌,极大地活跃了西南花木交易市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安徽舒城金桥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智慧育苗系统,提高了设施育苗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类例子在湖南、广东、浙江、辽宁等其他省份还有不少。 开展了标准规范建设。2013年至今,国家林业局信息办先后申请立项了《林业物联网术语》等4个行业标准及《林业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同时开展了“林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这些标准将对林业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智能化务林,工作变得简单美好 只需两名操作工把嫁接苗和砧木分别送入,咔嚓一声,一台自动嫁接机器人就自动上夹,完成了嫁接。记者在科博会上看到,先进农机装备已可以将部分林业生产环节带入工厂。 “依靠这台机器,两名工人每小时可以嫁接600株苗木,是熟练工效率的两倍以上。”自动嫁接机器人的研发商负责人说,“最重要的是,嫁接成活率大幅提升到95%至97%,足以适应高效林业的需求。” 智能化已经贯穿到林业的方方面面。在森林防火中,利用大数据监控森林火情,使智慧林业实现智慧管理。 东北林业大学与黑龙江大兴安岭防火指挥中心课题组通过3个阶段的研究,建立了基于WEB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防预报、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它包含了森林防火灭火系统中的地形图绘制,防火机构、历史火灾和各种代码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火点定位、火场蔓延、派兵扑火、清理看守火场和损失评估等模型的建立,与上下级单位的数据交换,在火灾发生前可作出林火预报和预防;当林火发生时,可模拟林火的蔓延,并提供火场定位、派兵、扑火、清理火场、看守火场等辅助决策方案,为指挥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火灾发生后可作出火灾损失评估。 作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在吉林森工集团开展的森林资源安全监管与服务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信息化示范省项目,历经5年潜心研究与试点实验,“森林眼”已经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鉴定,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成果将尖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了巡航周期短、监控全天候、图像识别高、定位精度准、数据实时传等功能于一体,填补了专业应用领域多项空白,有效地提高了森林资源保护特别是森林防火的监控能力,成功推动现代林业逐步迈向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对于林业企业来说,谁能抓住智慧林业的机遇,其市场竞争力自然大大增强。在林业信息化的推动下,不少林业企业改变了“无围墙企业、露天仓库、粗放管理”的传统经营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智能管控使林企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位于三明市将乐县的福建金森林业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3年6月,福建金森林业与中国电信将乐分公司合作实施“智慧林业”建设,在林业管理、森林防护、智能办公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可视化等技术,建设包含林业“三防”一体化信息化平台、综合监测监控系统、业务信息实时共享平台、智能办公等信息化项目,实现智能办公、视频监控(含无人遥感飞机视频接入)、林业资源、扑火指挥、远程调度、空间分析、疫区管理、位置服务、整合信息等多项智能应用。福建金森林业大厦的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只要轻点鼠标,通过画面就能直观了解整个林区的实时情况。该公司现有8架不同型号的无人遥感飞机,运用无人飞行器和卫星精确定位,可360度无死角高清航拍,实现地空双控立体成像。 而在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方面,之前靠人工巡视效率低且误差大,现在通过物联网等信息化平台,可对林区风速、雨量、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多个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数据和图像参数实时传回指挥中心,由平台自动计算。据公司智慧林业项目负责人介绍:“根据企业初步统计数据来看,‘智慧林业’系统初步实现后,能减少直接作业人员50%以上,生产经营效率可提高30%以上,安全效率可提高80%以上。” 对普通务林人而言,智慧林业就在身边。普及率已经很高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在工作中排上大用场。在智能手机中下载安装木材材积计算器软件,可进行锯材材积计算、原木材积计算、杉原条材积计算。林业工作人员在林区山场,可根据不同材种、不同规格、不同数量的木材,用手机在现场算出它们的材积。告别繁琐的对照和计算工作,输入长、宽、厚、径等数据就能自动计算出该规格的材积以及总材积。下载安装骑记软件,下载离线地图,护林员巡山骑行轨迹能准确记录,可实时显示和分享运动距离、海拔、运动时间、平均时速等数据。离线骑行,不论手机有无网络,都将记录骑行过程,直播方式,别人可实时了解他们的轨迹。在林业执法办案、分组工作,测面积(造林、火灾、病害等)、距离、巡逻查岗等方面十分好用。 前路漫漫,智慧林业任重道远 虽然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但林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在智能化的道路上前进并不轻松。“相比起其他领域,林业资源因为覆盖面积大、树木生长周期较长,构建物联网则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资金作为支持。因此,为了将物联网作为服务于林业建设的有力手段,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研发时间。”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陈志泊教授说。 国家林业局信息办主任李世东指出,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在现有林业信息化成果基础上,选择基础性较强的中国林业大数据工程、中国林业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工程、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优先建设,为后续的智慧林业的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展开实施阶段。智慧林业建设全面展开,汇聚各方力量、加大人、财、物方面的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公众参与智慧林业建设。本阶段以智慧林业基础设施为基础,完成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智慧林业两化融合工程、林业“天网”系统、智慧商务建设工程、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工程、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智慧林业文化建设工程和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等工程建设。智慧林业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智慧林业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深化应用阶段。经过展开实施阶段,智慧林业建设有了量的积累,需要各个部分走向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实现质的飞跃。本阶段主要建设智慧林政管理平台、智慧林地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林业决策平台、智慧林业产业建设工程、智慧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和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管工程等。智慧林业的应用效果和价值逐步显现,其竞争力、集聚力、辐射力明显增强。 《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智慧林业建设的五大目标,到2020年林业将实现高度“智慧化”:林业立体化感知体系全覆盖,林业智能化管理体系协同高效,林业生态化价值体系不断深化,林业一体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林业规范化保障体系支撑有力。 对于这些目标,我们充满期待。我们相信只要紧紧围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抢抓机遇,凝聚智慧,真抓实干,奋勇前进,“智慧林业”定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Read more.
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超6000万 力争2016年发展1亿
如果您比较关注物联网圈的话,想必已经对“LPWA”这一名词有所耳闻。即使从没见过这一小串字母,也应该在科技媒体上扫见过LoRa、SigFox这些技术关键字、或已听说了最近老上头条的华为在刚刚结束的2015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发布了叫NB-IOT(牛X物联网???)东东。 对,LoRa、SigFox、NB-IOT这些都属于“LPWA”。那么,“LPWA”到底是个啥? 物联网通信技术林立,为何又出现一个LPWA? “LPWA”的兴起,得益于最近几年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家知道,万物互联的基础是利用通信技术把人与物、物与物连接,我们比较熟悉的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2G、3G、4G/LTE等移动蜂窝通信技术(在此暂不讨论工业总线、以太网、光纤等有线通信技术)。 短距离通信技术一般用于智能家居、工业数据采集等局域网通信场景,其优势是部署成本低、功耗低、传输速率高,但劣势也很明显—传输距离短(一般几十米以内)。而随着联网设备增多、设备的类型及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广范围、远距离的连接,如远程控制、物流追踪等。你会问,不是还有移动蜂窝通信技术吗? 的确,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已经构建了覆盖全球的移动蜂窝网络,我们骄傲的华为公司已经让喜马拉雅山上都有了手机信号。而且现在的移动蜂窝网络除了主要满足我们人与人间打电话、发短信、刷朋友圈(接入互联网)以外,也越来越多的开始承载如远程抄表、车联网等物联网应用。然而2G、3G、4G等蜂窝网络虽然覆盖距离广,但基于移动蜂窝通信技术的物联网设备有功耗大、成本高等劣势。当初设计移动蜂窝通信技术主要是用于人与人的通信。根据权威的分析报告,当前全球真正承载在移动蜂窝网络上的物与物的连接仅占连接总数的6%。如此低的比重,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移动蜂窝网络的承载能力不足以支撑物与物的连接。 因此,为满足越来越多远距离物联网设备的连接需求,LPWA应运而生。LPWAN(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低功耗广域网络,专为低带宽、低功耗、远距离、大量连接的物联网应用而设计。正如短距离无线网络包含WIFI、蓝牙、ZigBee等多种技术,LPWA也包含多种技术,如LoRa、Sigfox、Weightles和NB-IoT等。由于是“广域”网络,因此必然会涉及网络运营。所以LPWA网络一般是由电信运营商或专门的物联网运营商部署,由于LPWA网络连接的基本都是“物”,因此通常也叫“物联网专用网络”。 为何选择LPWA? LPWA有“远距离通信”、“低速率数据传输”和“功耗低”三大特点,因此非常适合那些远距离传输、通信数据量很少、需电池供电长久运行的物联网应用。大部分物联网应用通常只需要传输很少量的数据,如工业生产车间中控制开关的传感器,只有当开关异常时才会产生数据,而这些设备一般耗电量很小,通过电池供电就可工作很久。 LPWA最适合两类物联网应用:一类是位置固定的、密度相对集中的场景,如楼宇里面的智能水表、仓储管理或其他设备数据采集系统,虽然现在蜂窝网络已应用于这些领域,但信号穿透问题一直是其短板;另一类是长距离的,需要电池供电的应用,如智能停车、资产追踪和地质水文监测等,蜂窝网络可以应用,但无法解决高功耗问题。 对于部署物联网的企业来说,选择LPWA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署的低成本。大家都知道智能家居应用、智能硬件的主流通信技术是WIFI,因为WIFI的模块成本比较低,有些有“互联网思维”的模块提供商已经将WIFI模块的价格降到了10元以内。但支持WIFI的物联网设备通常还需无线路由器或无线AP做网络接入、或只能做局域网通信。而如果选择蜂窝通信技术,对于企业来说部署成本太高,国产最普通的2G通信模块也要30RMB起,而4G通信模块则要200RMB起。随着物联网的兴起,虽然国内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堆做蜂窝通信模块的厂商,但稳定性方面、加上现有蜂窝通信技术的高功耗、高成本的硬伤,还是不如LPWA更有优势。华为11月份公布的NB-IOT发展计划,声称要将LPWA通信模块成本降至5美元以下。相信未来低功耗广域的应用场景中,企业还是会优先选择LPWA。 不得不说的标准 LPWA作为一类无线通信技术,必然得谈标准。进入2015年起LPWA市场热闹非凡,产业链相关厂商纷纷合纵连横成立联盟,抢占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市场。其中比较发较快、相对比较成熟的是Semtech公司主导的LoRa技术,LoRa联盟已于今年3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成立,联盟成员包括跨国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传感器厂商、芯片厂商和创新创业企业等。LoRa可应用于诸多垂直行业,包括能源、汽车、物流、农业、商业和制造产业等,这些产业资源应也是未来LoRa联盟发展的成员。最新消息,法国运营商Orange近日宣布将采用LoRa构建低功耗广域物联网,首批将覆盖包括巴黎、波尔多等17个城市。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华为主导的NB-IOT标准。NB-IOT是基于现有蜂窝网络的技术,华为称为“蜂窝物联网”。如华为所言,对于移动蜂窝通信市场,4G成功商用之后,5G的标准化、商业化都需要时间,但物联网应用不会等到2020年才出现,因此在5G之前需要有一个技术来支撑运营商开拓物联网市场。同时,对电信运营商来说,物联网应用的ARPU值会比较低,因此从技术上来讲,应该让运营商很容易在现有基础上升级去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为推出了NB-IOT(Narrow Band-IoT,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能够提供百倍于4G的连接规模、百倍于2G的灵敏度、设备电池供电寿命同样可长达10年,使蜂窝网络极大地延伸了应用边界。据悉目前移动通信行业组织“3GPP”正在制定的NB-IOT的标准化工作。NB-IOT使用License频段,可与现有移动蜂窝网络共存。 最新报道,国内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参加了近期举办的NB-IOT论坛筹备会,相信NB-IOT将成为未来国内LPWA市场的主流技术。原因有两:一方面,NB-IOT对运营商来说,可利用现有的蜂窝网络基站资源,部署成本很低,这样国内NB-IOT网络很容易落地部署。物联网设备不像我们用4G上网刷朋友圈、看视频(这年头土豪很多)会消耗很大流量,由于数据量很少,对运营商来说ARPU收入很低,因此运营商必须考虑网络的部署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NB-IOT是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华为在主导,以华为的丰富的技术积累、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巨资投入的号召力,相信华为在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市场定能再创佳绩。针对NB-IOT,华为已提供芯片、通信模块、甚至操作系统,还为运营商开发了“IOT联接管理平台”。提醒对部署LPWA感兴趣的小伙伴,别站在错队!(华为真没付我广告费) LPWA的未来趋势 仅仅几年前,LPWA还不存在。今年,LPWA无线通信技术已经站到物联网连接领域的中心,LPWA网络将成为物联网全新的、颠覆性的网络。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将会有数十亿的物联网设备连接,LPWA技术是物联网最深远的趋势之一。目前,几乎所有的芯片厂商、设备商、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等都将LPWA视为物联网的前沿并进行布局。这是一个新兴的物联网领域,而且随着物联网不断升级,它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如果您是今天第一次听说“LPWA”,真的一点都不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LPWA的相关技术及应用,可登陆“物联网智库”官网查看“低功耗广域网络”专栏,“智库”已发布过很多关于LPWA技术的专题报道。如果想了解更多产业物联网相关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oT先锋”,您会定期收到最前沿、最有思想、最有价值的产业物联网热点推送。 (物联网智库将持续推动LPWAN在国内的普及和认知度提升,并希望联合LPWAN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发起成立LPWAN产业联盟,共同推动产业链的成熟。对这一领域或联盟感兴趣者,可添加微信号:zhaoxiaofei_lz与我们联系) 作者:杜利征(IoT先锋) Read more.
联合厂商推出基于 Semtech LoRa技术之小区环控平台方案
EASYCON IOT是由行动力国际有限公司所开发的一套结合美国Semtech公司LoRa RF传输技术的广域无线物聯网环控系统,其最大优势即透过LoRa专利技术达到无远弗届的控制需求,特别适合大樓、厂区、工业区、校园、小区等大区域自动化控制应用需求。 【方案方块图】 【系统功能】 管理一体的现代化会成为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它与网络的自动化从事。可以控制和调光在会议室的灯光通过你的手机,以及打开投影机在同一时间降下屏幕,开启空调并关闭百叶窗。在会议期间成像,当空气质量变得如此严重,它会提醒所有人员停止本次会议或打开的窗口让新鲜空气流报警信号。 【方案特性】 ACT电源是自豪地向您介绍我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以提供最佳的智能会议室,也可以是更具成本效益,为商务活动更高效,更智能进化你会生活。 不仅设施管理,我们还提供了智能会议预订系统今天最新的无线演示会议完整的智能化会议室的需求。 大型项目工程用,以较大型公共空间之环控功能为主(如教室、厂房、校园、小区、农/ 牧场等)• I/O、Relay、0‐10V调光回路及可支持Sensor数量极大化,提供多个房间调光灯控及传感器控制• 可透过LoRa RF 传输技术,灵活搭配无线扩充模块(E‐Module),达到无远弗届的控制需求 我要联络 技术文档 相关新闻 我要联络 : Jason.Chang@Frontek.com.tw 我要联络 : Ben.Kang@frontek.com.tw Read more.